用户体验五要素-战略层

无论在功能型产品还是信息型产品,战略层所关注的内容是一样的

书本介绍基本是基于C端的,后面补了一些个人对B端的理解

战略层定义

战略层,必须从产品目标和用户需求两个方面进行阐述,即:

  • 我们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?
  • 我们的用户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?

同时,需要明确成功的标准。即用可量化追踪的指标,用来验证产品上线后,是否满足了产品目标和用户需求。例如,购物车改版后,购物车的订单转化率提高5%。

产品目标

产品目标要确切,不能太广义或太狭义。

广义的,例如替公司省钱、赚钱。狭义的,如”为用户提供一个实时的文本通信工具”。

要明确的定义“成功的条件”,而不适定义”通往成功的路径“。

对于任何一个网站,它需要明确描述的基础目标之一就是品牌识别

说到品牌,大部分人想到的是视觉组成,如商标、色调和字体设计。但品牌的识别,可以是概念系统,也可以是情绪反应。例如可口可乐这个品牌,人们普遍认为比百事可乐好喝。但是盲测的情况下,是百事可乐更胜一筹。

用户需求

我们很容易落入这个陷阱,即认为我们正在为理想化的用户设计产品。C端还特别强调同理心,如果产品经理也是产品的重度用户,更是如此。

用户研究,就必须了解”他们是谁“以及”他们的需求是什么“。

在C端,用户调研的方法大概有:

  • 深度访谈
  • 焦点小组座谈会
  • 问卷调研
  • 眼动实验
  • 可用性测试
  • A/B测试

当然,上面的所有方法都有局限性。都是抽样,样本的代表性很难保证。

Anyway,最终会形成一份用户画像,包含三到四个用户角色,高大上点叫Persona 。 用户角色是用户属性的集合,不是具体谁,放一张某某的照片也是为了达到共情。 比如:

她是一位25岁的白领,211大学毕业,现在从事于互联网行业的设计工作,居住在北京。单身,平时喜爱摇滚乐,喜爱日本料理。收入中等。

以上过程,书本里面叫做用户细分。如果是基于运营数据的用户画像,有时候也有叫”用户分群“的。常规操作是基于人口学特征、相关社会属性、消费特征、价值特征等,进行抽象

B端与C端的差异

个人认为,B端和C端的差异,主要在于目标客户的不同。这里引入客户的概念,书本里面都只讲了用户。

目标客户

对于C端来说,大部分时候,客户和用户是一致的。即便商业模式主要基于流量变现,但还是和用户强相关。所以产品,主要满足用户需求。

对于B端,产品和客户往往不一致。产品更偏向于满足客户需求,一定程度上兼顾用户需求。所以ERP可能很难用,但是大部分制造公司都会使用。

当然,随着商业模式的变革,客户和用户是动态变化的:

模式 示例 客户和用户
C端消费者 IM 客户也是用户
C端撮合 外卖、打车、电商交易平台 消费者,既是客户也是用户;内部运营人员,是用户;提供实际服务的商家,是用户。如果有针对商家的增值服务,如广告位和搜索排名,商家还可以是客户
B端外部 ERP、CRM 客户是有预算有采购权的管理者,用户是组织中的员工
B段内部 OA 相关部门领导,是客户;用户是部门的员工,乃至一些外部的用户

品牌识别

对于C端,相关的介绍很多了。电商已经用了很多,如阿里系的动物园包括天猫、河马、蚂蚁等。又例如京东的机器狗,苏宁的狮子等。

针对B端,客户往往希望呈现自己的品牌特色,如Web登录页换背景图、换logo、换应用名称。又或者APP重新打包,起内部的名称等。

究其原因,B端产品更多的,有点IT外包的形式。项目交付后,所有权都可能是客户的,代码全部移交。即便不移交,也是客户内部运营。

用户画像

B端极少使用用户画像,更直接,使用客户画像。因为经营的对象,是目标企业。所以以组织为目标,进行研究。企业内部,都是基于组织架构,开展业务活动。

一般会根据目标行业的企业名录,进行相关商业基础信息的划分。例如雇员人数、是否上市、市值。以及一些社会属性,如区域龙头、行业前五。另外是相关业务属性,如信息化程度、XX协会会员等。还有很多,各位自行探索


  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