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端需求调研方法论--需求开发

需求分析

需求分析的过程,大部分是客户无感知的,只能体现在最终的输出物中。

总纲

我个人认为主要分为产品(含PaaS)、业务和报表三块。

产品需要考虑:

  • 现有的PaaS配置能力
  • 标准产品逻辑(标准产品已有能力要补充到需求规格中)
  • 公共需求的抽象(分页、导入导出等)

业务需要考虑:

  • 流程和分支节点
  • 事件触发(时间or操作)
  • 特殊字段维护(如订单类型,是通用字典维护,还是专用页面维护,或者写入数据库不提供UI界面维护,甚至直接代码写死)

报表需要考虑:

  • 周期(日报、周报、月报)
  • 样式(动态列头?)
  • 明细流水
  • 统计抽取
  • 历史数据处理
  • 性能

功能清单

在需求分析过程中,有很重要的一个点,就是给需求排优先级,尝试切分部分需求。这个在立项时候甲乙双方就有约定,但调研过程往往有变数。所以需要基于调研情况,重新排优先级,切分阶段。

一般都会分成两期上,一期先上某个渠道,搭建好基础。需求的优先级,基本上对内不对外。即便一期的内容,乙方内部也是要排优先级的。每一期的功能清单,都不包含优先级。最终计划怎么排,哪些功能可以如期上,乙方内部要心里有数。

最终输出功能清单是全量的,一般附带在需求规格中。但是会加上标注,区分每一期的内容。这个功能清单基本是页面级别的,颗粒度比较粗。

img

业务解决方案

售前阶段已有解决方案,是比较靠近标准产品和行业的。而业务解决方案则是落地,贴近企业实务。基本上,是调研汇报内容的总结和升华。

部分项目中,这个由项目经理编写,产品做辅助支撑。产品需要提供各个业务的流程图和设计原型,匹配业务诉求。

img

另外部分重点项目,这个由产品独立解决。这种方案有点偏咨询,除了本次调研的业务还涉及其他的相关系统。要基于行业营销信息化的认知,去构建大营销系统的蓝图。所以什么AI、数据中台,统统都上。

原型验证

原型验证基本上是和业务解决方案同时开始的,业务解决方案中包含重点业务的原型图。一旦业务解决方案得到认可,就开始细致的原型验证阶段。这个阶段客户会开始看UE,原型的改动非常多。

举个例子,B端是非常喜欢单据式布局的。一方面是使用习惯,另一方面是单据布局直观紧凑。尤其是APP端,经常出现客户选择表格布局替代卡片布局的情况。

img

需求规格说明书

CMMI的定义中,交付物包含用户需求规格说明书和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。实际项目中的需求规格说明书,基本上是用户需求规格说明书。这是常态,只有基于业务的描述才能和甲方进行确认。但很多研发是没有业务背景的,看这份用户需求很难直接进行概要设计。基于成本考虑,部分细节会一并在这份用户需求规格上。

所以,我们看到的项目的需求规格,大部分时候是四不像的大杂烩。一般包含:用户需求规格说明书+字段细分说明(部分会省略)+接口说明+状态流程说明(审批流、订单业务流等)。却又缺少了关键的需求建模信息(主要是领域建模),研发要频繁的找产品问业务,才能进行概要设计。

项目的需求规格,基本上是和原型同步启动的。但我个人建议是原型验证后,再贴原型图。最好文档基本确认完成,再贴原型图。期间原型图可以生成html打包,邮件给甲方查阅。不这么做,就是以下的情况:

  1. 以会议纪要的形式记录改动点,晚上回去后要先原型。原型改好要截图,贴到PRD。但经常出现,原型图和PRD字段不匹配。
  2. 以屏幕扩展的方式投屏,客户要修改的,现场标记或者改好。回去匆忙改原型,准备后面的原型验证。后面再补PRD,很容易造成遗漏(因为是密集的原型验证,这期间客户不看PRD,导致PRD和原型脱节)。
  3. 原型验证完成,开始评审PRD。开启审阅+批注后,打开和保存文档不是一般的卡

补充说明:

产品需求规格中,需求建模主要包含用例图(内部WBS拆解够细,可不出)、类图(可简化为ER图)、序列图(可简化为活动图)、状态图。以订单领域为例:

  • 用例图,订单的所有用例,如查看查询、新增、编辑、导入、导出、审核、发货、收货
  • 类图,订单类的成员名和字段类型乃至长度,以及审批单、发货单、送货单、收货单等附属单据信息。
  • 序列图,订单的全流转过程。
  • 状态图,订单的先后状态和触发状态变更的操作

  目录